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来,中德关系始终稳健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两国各自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保护主义横行的背景下,两国坚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分歧与差异、谋求共识与合作,中德关系步入“新常态”。事实证明,稳定的中德关系,不仅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提供更多确定性。
近期,德国高层政要频频访华。4月14至16日,朔尔茨总理携环境、农业和交通三位部长在重庆、上海和北京等多地开展了任期内第二次访华。4月15日起,基民盟议会党团副主席、前联邦卫生部长施潘率领德国联邦议院议员代表团在中国进行为期5天的走访。早在3月下旬,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党主席索德尔也曾率团访问四川和北京。接下来,还将有其他德国高层政要访华。在近期密集的访华日程中,尤以朔尔茨总理任期内的二度访华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华政策保持一定延续性,希望在西方和中国之间扮演平衡者角色。中德双方均相互释放友好善意,通过政治对话寻求共识,通过务实经贸合作和政策沟通夯实双边关系基石。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中德高层的密切交往无疑为平稳推进时代变局下的中德关系释放了积极信号。与此同时,中德关系走向日趋复杂,挑战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延续合作”和“去风险”并存,成为当前中德关系调整期的新常态。
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图:新华社)
德国对华政策体现务实性和自主性
近年来,德国政府大幅调整对外战略,先后推出“印太指针”、“国家安全战略”和“中国战略”,突出强调降低单向依赖性、“去风险”和多元化,这已经成为德国对华政策的“新常态”。在德国政府看来,“去风险”与“延续合作”并行不悖,希望能够在商业利益和风险挑战之间施展平衡术。
一方面,德国寻求中德关系部分回归务实路线。德国仍旧重视中德合作的必要性,看重外向型德国经济在中国的机遇,希望促进德国的商业利益,向中国、向世界释放积极的政治信号。朔尔茨总理高度重视此次对华访问,其代表团从级别和规模看都非比寻常,凸显稳健务实的合作基调。三位随行的部长,包括环境部长莱姆克、食品和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以及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对华立场均相对理性务实,多次强调中德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维辛部长更是明确反对欧盟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反对孤立政策和贸易战,表态德国5G网络建设不应当排斥华为。
另一方面,德国对华明显增强了防御保护和独立自主意识。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同步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路线,改变“以接触促转变”的传统外交路线,拓展全球多元化伙伴网络。具体到对华政策,在综合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德国重新审视对华认知,日益确立了“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制度性对手”认知已然固化,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调整对华战略,加大对涉及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链等领域中资企业的投资审查力度,加强对高科技产品和敏感技术出口管制,增加对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监管和约束,并叫停若干中企在德国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购计划。朔尔茨总理此行也充分利用领导人会晤、参观德企和大学等各种平台,多次向中国谈及德企在华面对的竞争环境、中国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倾销式出口,强调必须维持公平竞争、市场规则以及“不倾销、不生产过剩、不侵权”的立场。此外,朔尔茨此行还向中方传递了其他西方重点关切的议题立场,包括欧洲对于地缘政治紧张现状的担忧,并将中德两国在乌克兰危机上达成的原则共识表态作为此行的重要外交成果,由此回应德国国内、欧洲和美国盟友的压力。
经济界在中德之间有效发挥润滑剂作用。上图:1983年 4月11日,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大众汽车——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资料图片);下图:2023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在慕尼黑开幕,人们在城市公共展示区参观比亚迪汽车(图:新华社)
透过连贯性对话凝聚共识
从德国的角度看,朔尔茨总理二度访华显示其对华政策仍维持一定程度的延续性。朔尔茨此行更多聚焦中德经贸关系,强调中国对于德国经济贸易的重要价值,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重中之重。朔尔茨一行到访重庆解放碑、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等地,在同济大学对话青年学子,在重庆参观博世氢动力系统和上海科思创公司亚太创新中心,在北京798艺术区会见中外记者。《法兰克福汇报》称,这是一次“堪比默克尔时代的出访”,意在展现朔尔茨对中德经济合作的高度重视和中德关系的连贯性,朔尔茨延续了默克尔时期的外交风格,倾向于采取温和、友好的对华路线。“德国编辑部网站”称,重庆、上海和北京三座城市的人口总数几乎与德国相当,单单是幅员辽阔就足以确保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德国希望继续在华投资经商,朔尔茨此行首要是来谈生意。该网站还认为,朔尔茨此行选择周边德企云集的两座特大型城市重庆和上海,意在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中德经贸合作关系。与美、日等国相比,德国在技术和资本等领域尽管也强化了双向外资审查,但仍旧反复强调“去风险”不等于脱钩,朔尔茨此行也向中国表明对于欧盟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计划的不同意见,明确表态支持两国企业相互赴对方开展投资合作,强调中德在气候保护、数字化、粮食安全、和平等大量领域合作的必要性。
从中国的角度看,高规格接待也凸显了中国政府重视德国的特殊作用。中国一贯主张保持中德关系行稳致远对于应对时代挑战意义重大,特别强调中德此次互动对世界的风向标意义,以及对于维护与稳定全球贸易、产业供应链的现实影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朔尔茨时,高度评价中德合作的战略意义,重申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强调世界越是动荡,双方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指出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在政治对话中,中德双方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政治议题上取得一定共识,并发出共同呼吁。
经济界对稳定中德关系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在去年创11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近日,在华投资经营已逾40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25亿欧元,拓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生产创新中心,同时提速大众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两款大众电动车型的生产,以强化本土研发实力,持续贯彻“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这是德国经济界对华合作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经济界在中德之间有效发挥润滑剂作用,其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声音有助于西方舆论理性客观地看待中西方之间的竞合关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开批评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决定是自说自话,认为欧盟没有与德国进行充分协调,该计划只会使欧洲经济变得更糟糕。该协会主席穆勒对《星期日世界报》表示,“同中国的商务往来为德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欧盟反补贴调查无法解决德国本土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一旦引发贸易争端,可能导致欧盟无法实现电动汽车和数字技术的目标。德国经济研究所认为,尽管德国企业普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但德国经济在很多产品和原材料上仍旧依赖中国,大型企业继续向中国投入,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中德合作和德国本土合资企业经营良好。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负责人马铭博认为,德国政府应当在考虑风险和机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德国自身面临不利的经济状况,导致德企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双边合作前景广阔
中德之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代沧桑,建立起紧密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当前,双边关系再次站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其走向日趋复杂,“去风险”策略已然成为中德关系“新常态”的一部分;而朔尔茨在任期内第二次访华期间,中德双方同意继续加强战略沟通,两国领导人发出继续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号,同样构成了中德关系“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德国对于中国的大规模投资由大企业主导。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的报告揭示,2018年至2021年间,欧洲在华前10大投资者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近80%,仅大众、宝马、戴姆勒和巴斯夫等4家德国企业就贡献了欧洲对华直接投资的34%。相比之下,德国中小外企面对海外市场风险投资趋向谨慎。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向德国中小企业展示中国在营商环境的稳定性、流程的便利度、生活和教育的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其来华投资信心。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加强中德、中欧各界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欧洲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来华旅行,了解一个真实和全面的中国,以厚植民意基础;对于德国而言,时代转折中的德国也应当多一些“双赢”思维,在求同存异、尊重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道路差异性的前提下,克服零和博弈和制度对抗思维,接受竞合并存的事实,进一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质量。中德两国可以基于对支持多边主义、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反对保护主义等诸多问题上的基本共识,共同谋求和平与发展之道,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作。同时,双方在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数字化、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供应安全等领域,挖掘更多合作潜力,共同为稳定全球格局和应对时代挑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伍慧萍,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紫荆》杂志2024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