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伍慧萍:欧洲应尽快走出“去风险”话语陷阱
伍慧萍     2023-12-13 09:55:00

  时代变局下的欧洲,应克服自我调适过程中的战略焦虑,认清美欧关系的不对等性和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继中美首脑会晤推动双边关系止跌企稳之后,中欧关系出现稳中向好的势头,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为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地缘政治意识和地缘安全冲突加剧了中美欧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博弈,这也会让中欧关系的走向趋于复杂。 

  “去风险”共识 

  乌克兰危机对于时代变局下中美欧关系的调整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加深了西方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制度竞争意识,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博弈。 

  在经贸领域,美欧均高度关注经济主权和科技主权,日益强调外贸体制和产业政策等领域的安全和韧性,希望降低在原材料、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关键核心领域的对外依赖性,为此出台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这些领域的产能向本土倾斜。同时,将其与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相结合,致力于提升本土净零技术的竞争力和产能。美国2022年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今年推出的《净零工业法案》各自为营,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 

  在科技创新领域,美欧均高度警惕科技前沿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紧跟技术发展出台科技创新战略,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欧盟的《欧洲芯片法案》均着眼发展本土芯片生态系统,意在提升在芯片、人工智能、电信、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竞争力和本土产能,由此引发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主导权之争。 

  2019年初欧盟首度抛出对华“合作者、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以来,美欧对于中国的制度性对手认知和制度竞争意识日益固化,欧盟委员会在今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去风险”话语迅速成为美欧在对华交往中的基调和共识。在错位的对华认知引导下,美欧在各自为营的同时,明显加强了针对中国的政策协商,不断通过七国集团、贸易技术委员会等平台和机制协商在供应链、芯片、关键原材料、贸易和技术标准等关键问题上的利益。 

  内外困境 

  需要看到的是,美欧之间的矛盾与变数顽固存在,美欧关系依然延续了不对等特征,距离不少欧洲人所设想的平等伙伴关系仍有极大落差。 

  这种不对称性在军事防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乌克兰危机再度彰显欧洲在安全上对于美国的依赖性有增无减,欧盟无法改变美国主导北约的现状,欧洲人追求战略自主、使用“权力的语言”、打造“地缘政治的欧盟委员会”的愿望难以经受俄乌冲突的现实考验。 

  欧洲还是深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重灾区,美欧对于全球化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别。美国认为自身是全球化的失意者,“买美国货”的政策将长期存在,美欧在短期内难以重启自贸协定谈判,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令不少欧洲人认清美国的保守主义本质。 

  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中追随美国实施对俄制裁,引发难民潮、能源供应短缺、生产和生活成本上涨等后果,导致德国这一欧洲最大经济体陷入衰退,进出口规模大幅跳水,对外商投资吸引力降至十年以来新低,难以实现债务刹车的既定目标。 

  乌克兰危机还导致欧洲本土战略环境严重恶化,新一轮巴以冲突更刺激了欧洲社会中潜在的反犹主义、反伊斯兰主义以及大规模移民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社会撕裂。在这一背景之下,极右翼和右翼民粹势力在欧洲呈现空前走强态势。2024年,欧洲议会将迎来五年一度的大选,主流政党能否守住政治中间地带,无疑将对欧洲政治生态乃至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须破解难题 

  在中欧双边交往中,欧方高层政要反复强调“去风险”话语不等同于“脱钩”,但这一策略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会带来“精准脱钩”和“定向脱钩”,逐渐远离欧洲人历来奉行的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轨道。 

  今年以来,中方陆续推出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对欧洲五国试行单方面免签等新举措,持续释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合作诚意和政策红利,努力彰显中方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明年,中欧之间、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还将筹划新一轮高层互访,中欧双方在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方面立场相近,应当相向而行,破解“去风险”话语下政治互信不足的难题,通过各层级的接触与交流妥善化解在贸易平衡、产能过剩等方面的矛盾分歧,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总之,时代变局下的欧洲,应当克服自我调适过程中的战略焦虑,认清美欧关系的不对等性和中国推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尽快走出“去风险”话语陷阱。 

  作者简介:伍慧萍,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2022年12月12日。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