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四季:德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述评
徐四季     2020-01-21 12:07:00

  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以及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联合举办了2019年“德国形势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德国政治与外交形势、德国经济与投资形势以及中德与中欧关系等方面进行热烈的讨论,现将分批发布嘉宾的发言内容,敬请关注。

  --------------------------------------------------------------

  德国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和中国整体战略布局基本同步:中国从2013年开始,到2017年总体部署完毕;德国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基本完成布局。具体来看,德国自2014年起陆续发布了一些与人工智能发展有关的政策文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新高科技战略——为德国而创新》、《将技术带给人类——人机交互的研究项目》、《联邦教育研发部关于创建“学习系统”平台的决定》、《创新政策》,以及与法国共同进行的《关于人工智能战略的讨论》。2018年7月,德国出台了《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要点》;11月,议会通过了《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12月,数字化峰会上全面推出德国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德国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目标:第一,将德国和欧洲打造成人工智能的领先基地,以此确保德国未来的竞争力;第二,实现负责任,以共同福祉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开发和利用;第三是在广泛社会对话和积极政策框架下,通过道德、法律、文化和制度把人工智能嵌入到整个社会中。

  该战略还确立了12个行动领域和措施:1、加强德国和欧洲的研究,成为创新引领者;2、创新竞争和欧盟创新集群;3、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中小企业优势;4、唤醒创业活力,并助其走向成功;5、实现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6、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培育专业人才和专家;7、将人工智能用于行政管理,提高管理能力;8、确保数据可用,减少应用障碍;9、调整制度框架;10、设置标准;11、推进国内和国际层面的合作;12、开展社会对话,进一步开发政治框架。

  人工智能发展目前是全球的热点,各国基本上都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或者战略布局。在国际比较中,德国战略体现出鲜明的德国特色:

  第一个特色,聚焦“弱人工智能”。目前德国也没有就“人工智能”定义达成共识,但清楚区分了“强人工职能”和“弱人工智能”两个方向。“强人工智能”是指AI系统具有与人类类似,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弱人工智能”则专注于解决基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此开发的系统能够自我优化。德国联邦政府战略导向是使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应用问题,提出近期发展定位于“弱”AI方向:具体包括推理系统,机器证明;基于知识系统;模式分析和模式识别;机器人技术;智能多模人机交互。

  第二个特色,与“工业4.0”体系对接与融合。德国依托其先进制造基础于2013年开启“工业4.0”计划,确定了人机交互、网络物理系统、云计算、计算机识别、智能服务、数字网络、微电子、大数据、网络安全和高性能计划等研发领域,这些均和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将人工智能与“工业4.0”对接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发展“工业4.0”是德国各界的共识,也是德国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领域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清晰路径。根据“工业4.0”的蓝图,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领域;相应的,智能网络制造、智能技术系统、生产自动化等相关领域成为研发与应用的重点,在该领域,德国的强项是自动化与机器人。

  第三个特色,致力于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目前德国制定人工智能政策的还是传统的四个机构:联邦政府、联邦教育研究部、联邦经济部和德国工程研究院。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直接参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例如其安排了服务机器人项目。联邦经济部对六个机器人项目给予支持,并且开展机器人自助学习及行为模式的研究。过去五年中,德国也新建了一些研发机构,例如2013年的“工业4.0”平台;2017年的学习系统平台;2018年的德法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集群。该战略还提出以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为典范,建设12个AI研究中心组成全国的创新网络。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公益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此外,德国计划在相关领域增加至少100个教授职位,在大学中推广AI。

  第四个特色,注重法律规范和伦理问题。德国着重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风险,在政策制定上关注应对人工智能给人类造成的潜在安全、隐私、诚信、尊严等伦理方面的威胁。德国人工智能立法与道德准则、技术伦理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典范。2018年,联邦政府设立了数据伦理委员会,以制定信息时代个人数据保护和社会安定团结与富裕保障的准则;该委员会于2018年10月9日为联邦政府的人工智能战略提出了建议,指出要在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全过程中关注德国的基本价值与原则,并注重提高个人与社会应对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第五个特色,造福环境和气候。德国计划启动50个“灯塔应用”示范项目。

  2019年,阿登纳基金会和寒武纪科技集团合作,对世界各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寒武纪人工智能指数”。该指数把美国作为参考基准,综合四方面数据形成了综合性量化指标,具体包括:AI发展前提条件;AI发展制度框架;研究和开发;商业化应用。图示结果显示:美国基准值为1;整体来看,中国指数值要明显高于德国,表明德国人工智能发展状态总体不及中国;德国在全球比较中也不能算很靠前,甚至不如日本、韩国、以色列,最多和这些国家相当。当然,中国也有中国的问题,中国这四个指标发展极其不平衡。

  图:各国寒武纪人工智能指数(下图中四个图标依次分别代表:AI发展前提条件,AI发展制度框架,研究与开发,商业化应用)

  

  总体看来,德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中国和美国,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慢了一拍。其主要问题在于:

  1、资金投入不足。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到2025年专门投资30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希望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与中、美差距甚远。中国天津一个城市就计划投入128亿欧元,阿里巴巴一个公司就能够投入160亿欧元,整个德国的30亿欧元实在太少,这为德国经济界所诟病。

  2、数字化基础设施欠缺。德国4700万网民组成的国家数据池规模仅相当于中国的10%和美国的35%,且公共领域的数据质量和可获得性位居世界第七,落后于日本;德国高新技术企业运作模式和中、美高科技企业迥异——德国企业立足于制造业、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中、美高科技企业立足于数据收集和处理。

  3、创新集群效应不突出。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目前呈点状分布,不如美国硅谷的集中模式;在这些研究中心以及大学周边形成了局部的产业集群,有一定集群效应的发挥,但相较于美国要弱很多。

  4、德国政府明确聚焦弱AI方向,近期的确会给德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出明确的目标;但事实上已经使得德国错失了全面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研发的机遇,要做全面引领者还是要发展一般的人工智能,而德国在近期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

  5、德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强,但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不顺畅。目前,德国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及其引用率,还有专利申报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数目和质量远远落后于中、美。在全球AI初创企业100强中没有一家德国企业,其原因在于德国初创企业受到风险投资资助的可能性比较小。

  6、人工智能在德国公共领域(如行政管理)的应用比较滞后;在安全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应用受到政治力量的阻挠;而在中国和美国,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非常广,甚至有军事工业带动民用工业的趋势。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经济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