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连玉如:德国西东取向的纠结
连玉如     2020-01-21 12:01:00

  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以及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联合举办了2019年“德国形势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德国政治与外交形势、德国经济与投资形势以及中德与中欧关系等方面进行热烈的讨论,现将分批发布嘉宾的发言内容,敬请关注。

  --------------------------------------------------------------

  2018年去德国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德国还正处于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对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后的世界形势发展感到很迷茫,很恐惧。《2018年德国恐惧报告》显示德国人最恐惧的就是特朗普的冲击。时过一年,2019年感觉德国好像定下点神儿了,考虑时局变迁与挑战下如何具体应对怎么操作了,考虑从德国、欧洲与世界的现实出发,如何应对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挑战?如何调整对美国和对中国的政策?

  在这方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世界正从美国世纪过渡到中国世纪》,载于德国专业杂志《德国与国际政治研究》(Blätter für deutsche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2019年第9期①。这篇文章作者Ulrich Menzel是一个已经退休的政治学教授,有一定影响;文章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且很多观点值得商榷,但目前在德国具有一定代表性。这篇文章主要有两大方面内容,一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崛起和美国崛起进行比较分析;第二方面内容是德国/欧洲怎么办。

  Menzel认为:中国崛起和历史上的美国崛起的过程,具有相似之处。首先是两国崛起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美国崛起始于对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到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他认为中国崛起从20年代国民党时期就开始了,后来被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打断;1978年邓小平上台以后开始加速了中国的崛起进程。他认为中国崛起已经实现,以2015年新丝绸之路的宣示而告结束。

  Menzel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两国崛起都没有承担很大的崛起成本。美国崛起的成本由德国承担了;德、英称霸,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战败,英国实力受到削弱,美国崛起。他认为中国崛起的成本由苏联人承担了;美苏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中国成为一个受益者。德国、苏联分别在热战和冷战中失败,美国和中国先后从中受益。

  Menzel认为第三点相似之处是美在国家崛起过程中打着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中立主义的旗号,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他认为美国和中国历史上的崛起,对待孤立主义或者中立主义的态度不是教条式的,而是非常务实灵活的。

  Menzel认为第四个相似之处是中美两国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曾经的军费占比都很小,仅占社会总产值0.5%左右。

  Menzel认为第五个相似之处是美国强大后开始搞军事扩张,中国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国家利益。

  文章中Menzel主要谈中美两国崛起的相似之处;对不同之处几无涉及,我从文中归纳主要涉及两点不同。一是客观上,美国地多人稀,中国人多地稀;导致耕作上美国大搞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工业化时搞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二是主观上不同。Menzel认为“中美都搞帝国主义扩张”,但是中国没有欧美人所谓的使命感,要输出文明;中国主张不干涉内政。

  总体来说,Menzel有一个根本的观点或曰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德国比较有代表性:英国霸权向美国霸权的转移进程,特点是渐进式、合作性,具有价值规范上的连续性;而“美国世纪”向“中国世纪”的过渡将充满冲突,而且会带来根本价值规范方面的范式变迁。2018年我读了一些德国政治精英文章,也是讲到中美博弈将充满冲突,而且讲到“中国崛起是地缘政治的挑战,必须在这方面提高警惕”等。这些基本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总之,文章作者Menzel认为,“所谓中国的和平崛起只是一个虚幻之谈;美国世纪向中国世纪过渡将充满冲突;欧洲面临巨大的地缘政治的风险与挑战”。那么德国/欧洲应该怎么办?这是他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

  如何应对挑战,Menzel提出了五种可能性,或曰五种发展前景;他认为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这五种可能性总有一种会成为现实。但是德国/欧洲必须现在就开始扳道岔,把道岔扳对。所有可能性都利弊兼有,对德国对欧洲都会带来成本,甚或范式的根本变迁,是有风险的。

  第一种可能性主要涉及“美国世纪”向“中国世纪”的过渡到底是和平式还是暴力式?是渐进式还是进行淘汰性战争?历史证明不管怎么说伴随“霸权转移”都会有过渡期,过渡期的特征是:这时国际社会没有明显的霸权势力可以保障国际秩序,世界重新回到主权国家的无政府状态,各国必须采取“自助原则”,自助原则成为国家行为的主导原则,这恰恰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典型情况。经济上搞保护主义,通过自己驾驭经济挑战,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时代特征。Menzel认为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奉行“自助”政策,只有大国、强国、富国搞得起;而欧洲都是中小国家或者小国,根本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像德国这样深深嵌入到国际分工的国家,更不可能做到。所以德国的外交压力要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第二种可能性,Menzel提出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后德国/欧洲该怎么办的问题。Menzel认为,尽管和美国有贸易冲突,但中国有成功的可能性,即使不在全球范围、起码能在欧亚大陆实现中国区域的主导作用。这对欧洲利弊何在?Menzel认为“利”是指在经济上有利可图,但是总体来说弊大于利:首先是欧洲的地位与作用很可悲,不过是偏于一隅,成为中国主导欧亚大陆繁荣地区的一个小伙伴;关键是政治成本代价太大。所谓政治成本,是指欧洲为了经济繁荣而必须要服从中国的价值规范。

  第三种可能性,Menzel认为可预见的将来中美之争难分伯仲,两国谁都不愿意,而且也没有能力独自承担全球领导的责任,因此欧洲必须致力于自主捍卫欧洲在全球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自己来为自身安全、稳定等提供公共产品,自己给自己提供,自己为自己买单。Menzel认为中美都有重回孤立主义的可能性;也不会轻易让欧洲人搭便车。所以欧洲人必须挺身而出,自己努力保障21世纪的安全和秩序。

  Menzel认为,欧洲人自己努力,不是指传统地建造一些航空母舰,以保障海上航行自由等;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增强欧洲自己的威慑力量和欧洲军队,发挥国际反恐斗争的世界警察作用,建立国际规制以阻止气候恶化趋势、应对新的难民潮等,对互联网发展进行规范、建立自由的世界传媒秩序,提升欧元作为全球支付手段以及把欧洲央行作为全球性银行机构等。所有这些事情做起来都需要资金。那么钱从哪儿来?两个来源,一是增税,二是减少社会支出。但这两点在欧盟成员国内部是难以实施的。

  Menzel认为,既然全欧整合不好实施,那就出现第四种可能性,即搞一个核心欧洲或者志愿者联盟?核心欧洲或者志愿者联盟,对特定的问题搭个特定的班子来解决。这又涉及到欧洲原来搭美国便车的那些国家和全球化的受益国(德国肯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法国人不这么说,法国人认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失利者),由他们来出钱。关键在钱。欧洲人要算计钱从哪儿出,提供公共产品怎么操作等。Menzel认为,若要这些国家出面承担更多花费,肯定又会导致当事国国内的反对之声加强。现在谁要在国内增税或者减少社会支出,肯定不得人心,国内选民难以接受。

  第五种可能性涉及到欧洲对美国关系。Menzel认为还是要联合美国;欧美联盟是最好的选择。但他强调联合的不是现在的美国,而是特朗普之后的美国。尽管现在还不能希冀美国国内反对特朗普的势力会成什么气候,但即使特朗普再任一届总统,之后也会离去,从而使欧美关系得以改善。他认为特朗普并不代表美国的民主;总之仍然要由特朗普之后的民主的美国来主导世界,而不能是中国。

  Menzel的这篇文章具有一定代表性。国际大格局如何演变,中美博弈如何结局,现在还处于过渡期,是对德国/欧洲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下,欧洲怎么办?对如何调整对美和对华政策,2019年比2018年更清晰些了。说到底,欧洲肯定要整合;安全上、经济上一直依靠美国的结构性问题终究要解决;德国/欧洲看到,曾几何时悠然自得搭美国便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欧洲人迟早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这在中短期还做不到,不现实。因此,从现实可能性出发,德国/欧洲会联合美国、防范中国,即联美制华。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①(该杂志第10期上还有一篇文章《更多向西还是向东?》(Mehr Westen oder mehr Osten wagen?),主要讲欧美俄三角关系,没有涉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