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联合主办,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承办的“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8届年会暨‘欧洲议会选举后的德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深圳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十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主要围绕2024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后德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发生的变化展开讨论。
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赵江林研究员以及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郑春荣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敬波校长在致辞中代表黑龙江大学对莅临本次年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她将黑龙江大学的发展史概括为“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兴于龙江”,并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以及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状况。王校长对本次年会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此为平台,进行坦诚、深入的学术交流,为推动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希望黑龙江大学能借此机会与更多的学术机构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和更广泛的学术网络。最后,她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教授
赵江林副所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祝贺本次年会顺利召开,并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会议顺利召开提供大力支持的黑龙江大学的领导和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她指出,德国研究是欧洲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之际,欧洲所也将在多方面进一步推进德国研究的工作。赵所长对德国研究分会多年来的成绩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会议的召开对东北地区德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强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与黑龙江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携手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赵江林研究员
顾俊礼会长在致辞中强调,德国研究分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东北地区举办年会,希望此次年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德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他代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向黑龙江大学校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向在百忙之中出席此次会议的嘉宾及专家学者表示诚挚谢意!顾会长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俄乌冲突使德国陷入二次大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安全、政治和经济困境,而德方最近的一些做法也使中德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希望与会者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就德国及中德关系的各领域问题进行深入、热烈的讨论。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
在开幕式上,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先生以“从欧洲议会选举看欧洲与中德/中欧关系发展趋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报告中阐述了近期德国政党政治生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了德国政治形势及其未来走向,总结了影响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外因素。在此基础上,史大使着重分析了促进中德/中欧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先生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郑春荣教授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刘立群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为与会者做报告。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刘立群教授
顾俊礼研究员以“德 国 在 中 欧 关 系 中 的 战 略 地 位”为题做报告。他认为,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可以归纳为三大角色:国际层面的“伙伴角色”(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在欧盟内部的“引领者角色”,以及在欧盟政策制定中的“塑造者角色”。 顾会长指出,中德之间在经贸、政治与外交、人文领域有着丰富多彩的合作——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合作,其本身就是中欧关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德关系对中欧关系发挥着引领和激励作用。德国通过欧洲理事会、欧盟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机制以及三方联席会议(Trilogue)机制参与欧盟政策的制定,并在许多关键领域(包括中欧关系)的政策制定中发挥领导作用,扮演着中欧关系“塑造者”角色。
郑春荣教授以“欧洲议会选举后德国‘时代转折’的走向”为题,分析了德国“时代转折”在内政外交上的实施、欧洲议会选举给德国带来的影响、德国“时代转折”的后续走向及其对中德、中欧关系的影响等问题。郑教授认为,在安全与防务政策上,德国的确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时代转折”,但经济和战略等领域的“时代转折”相对滞后。就战略文化而言,德国民众较之以往更能接受国防支出的增加,但并不支持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扮演军事领导者角色。欧洲议会选举后,“交通灯”联合政府的各执政党鉴于选民支持率的下降,将在联合执政中越发凸显自身形象和主张,朔尔茨政府的执政道路更加艰难。展望下届联邦议院选举,即使大选后联盟党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在财政预算“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如何重新使德国经济回到稳健增长轨道以及持久推进德国内政外交上的各项改革举措,依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教授以“时代转折时期的中德经贸关系”为题做报告。他认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德经贸关系呈现新景象:双边贸易遇“冷”,贸易额下降,德国企业使用利润在华追加投资持续升温;同时,德国政府收紧对华政策,推动“去风险”,但又无法脱钩,德国政企对华分歧明显。原因在于,中德经贸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嵌合,双边经贸投资联系紧密,呈现出较强的韧性;同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地缘政治环境嬗变以及执政各党政策博弈又催化了双边经贸关系的由热转温。从中德经贸发展的前景来看,中德经贸不可能脱钩,但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延续合作”和“去风险”并存。同时,美国大选、俄乌等地区冲突也会给中德经贸关系带来变数。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教授
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吴承义教授以“试论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的‘美国观’” 为题,分析了德国选择党崛起及其基本立场、选择党的“美国观”及其主要表现等问题,并比较了选择党的“美国观”与选择党的其他“大国观”。他认为,选择党的“美国观”主要表现为:不满美国的霸权角色、质疑北约对美过于依赖、批评美国危害德国国家安全、反对美国主导的“抗俄援乌”政策以及拒绝追随美国反华。吴教授指出,选择党“美国观”的实质是反美主义;选择党“欧洲观”的实质是疑欧主义;选择党“俄罗斯观”的实质是亲俄主义;选择党“中国观”的实质是友华/中立主义。同时,他还总结了选择党的“美国观”对于未来世界政治和大国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推动跨大西洋关系的再平衡、推动俄德/俄欧关系的缓和以及推动中德/中欧关系的正向发展等。
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吴承义教授
在下午三场平行论坛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德国及欧洲的政治形势与欧洲议会选举”“德国外交与安全”“德国经济与社会”主题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
平行论坛一
平行论坛二
平行论坛三
大会总结及闭幕式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杨解朴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姜昊、华东师范大学王婀娜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大雪教授代表三个分论坛向大会做汇报总结。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增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李文红教授、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张丽娜副教授为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事。
在闭幕式上,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编审和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吴承义教授分别致闭幕辞。宋晓敏秘书长在致辞中评价本次年会是一场议题前沿、主题多元、观点深刻、意义深远的研讨会,体现了德国研究界专家学者们对于当今德国变化的深度思考。她代表中国欧洲学会和冯仲平会长,对德国研究分会第18届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西语学院出色的会议组织工作表示感谢。宋秘书长表示,未来中国欧洲学会将继续做好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传播的平台、继续完善机构会员的网络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学界与政界的互动,竭诚为大家服务,共同推动中国欧洲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吴承义院长在致辞中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对为本次会议的组织筹备辛勤奉献的台前幕后的老师及志愿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吴院长指出,会议通过主旨演讲和分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大家的精彩发言和深刻洞见不仅展现了我国学者在德国及欧洲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也为黑龙江大学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研究指引了新的方向。展望未来,黑龙江大学将继续加强与学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携手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中国欧洲学会的指导下,通过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与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的紧密合作,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盛会不仅促进了专家学者对德国及欧洲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前沿动态的深入探讨,还为中德、中欧关系深化发展贡献了智慧。在区域国别研究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德国研究分会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与突破。此次在哈尔滨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研讨会,是德国研究分会首次在东北地区召开的年会。它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黑龙江大学德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国欧洲学会与黑龙江大学的学术交流,使双方共同携手为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撰稿:杨解朴、张丽娜
校对:宋晓敏
审核:赵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