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经贸谈判与政治选择:朔尔茨访华的议题联系”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4-04-16 15:59:00

  2024年4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承办的“经贸谈判与政治选择:朔尔茨访华的议题联系”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中德、中欧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第一单元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研究员主持。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外交谈判实验室主任熊炜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研讨会召开的背景,感谢各位学者冒雨参会,并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熊炜指出,恰逢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之际,朔尔茨访华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中德双方将以此访为契机,增进理解信任,深化务实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随后进入会议发言环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负责人金玲研究员从中欧双方在认知、安全利益诉求、经济诉求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中欧关系中的不平衡性。她指出,欧洲内部力量分散,欧盟机构与成员国的关系错综复杂,致使欧盟协调能力增强的同时,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也给中欧关系带来不确定性。而人文交流由于疫情等原因,目前正在恢复中。针对这些挑战,她呼吁,我国应重新思考对欧战略定位,寻找整体战略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并与欧盟及成员国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合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李超副研究员首先回顾了德国长期以来作为中欧关系引擎的作用。他指出,在默克尔时期,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被视为中欧关系的推动者。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德国面临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安全挑战,其是否能够继续扮演这一角色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德国的经济挑战,他指出,德国经济近年来面临着增长放缓、工业产出下降以及出口额下降等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竞争时,德国的传统优势受到了挑战。此外,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和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也给德国在中欧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带来了挑战。尽管如此,他指出,德国在制造业、对华投资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此外,德国总理朔尔茨能够发挥的个人作用也是中欧关系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在德国涉华政策的调整和限制方面,他指出,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去风险”的举措,导致中德贸易额下降,对华投资减少,这反映了德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的谨慎态度。未来,在发展中德乃至中欧关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更多地发挥主动塑造作用,包括利用舆论、拓展与新兴政党及政客的联系等方式,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贺之杲副研究员提出了观察中德关系的三重视角,分别是国际关系视角、中层理论视角和外交政策分析视角。基于国际关系视角,德国在国际体系中选择了“永不独行”和“盟友外交”路径,在与跨大西洋盟友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中德在联合国体系和WTO等多边框架下拥有共同立场,维护多边主义。基于中层理论视角,德国“规范力量”“民事力量”“中等强国”等多重角色影响到中德关系的走向。目前,德国希望通过“欧洲化”来推行德国对华政策,并力图在价值观外交与务实合作之间寻求平衡。基于外交政策分析视角,德国内部政治“黑箱”被打开,德国政党和利益集团对中德关系持不同立场,同时智库和民意调查也反映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目前,中德关系有进入“时代转折”的可能性,尤其是德国内部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德合作的难度,但中德关系的稳定性不容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孙恪勤研究员重点关注了德国选择党的发展动态,他指出,选择党的崛起背景是德国部分民众对德国所面临国内外问题的不满,以及对传统政党失去信任。该党利用社会危机和经济问题,在政治生态中获得了一席之地。随后他分析了选择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失业人口、东部居民、男性和低学历者。然而,他指出,选择党的发展受到的限制,包括社会警惕和主流政党的抵制。他强调,选择党的崛起改写了德国政治格局,挑战了主流政党的地位,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他提出要深化对极右翼政党的学理性探讨。随后,各位学者就第一单元的相关主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第二单元由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欧亚教授主持。科学技术部交流中心欧洲处宋娀处长指出,近年来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涉华科技合作的审查,修订出口管理和投资审查法规等。自2019年以来,德国各界相继发布文件,强调科技合作的风险防范。这些措施对中德科技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呼吁科技界密切关注这一动向,通过官方对话、推动民间合作等方式,维护和促进中德科技交流与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寇蔻副教授围绕德国创新政策变化这一议题,指出自2017年以来,德国逐步加强对华科技交流的限制,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行为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查,影响了双边教育和科研合作。此外,他还就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包括产业转型缓慢、财政问题和区位优势下降。在国际合作和中德关系方面,他谈到了中德在一些领域竞争性加剧、贸易摩擦增加以及贸易投资结构变化等现象。最后,他建议,我国应充分利用统一大市场、完整供应链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在新兴领域吸引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研究员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德国目前“变乱交织”的政治生态。首先,她针对德国的“交通灯”政府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执政三党由于意识形态分歧争吵不断、执政联盟形象不佳,三党的支持率下降,朔尔茨的执政风格也备受争议。但由于三党在议会中拥有“舒适”的议席多数,“交通灯”政府维持到下届大选的可能性很大。随后她简要介绍了选择党的崛起。她指出,选择党崛起的势头正在从东部扩展到西部,2023年该党在西部两个州选举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尽管受到2024年1月游行示威的影响,目前选择党的支持率略有下降,但其支持率仍位列第二,预计选择党在2024年三个东部州选举中将获得不错的成绩。第三,她谈及了基民盟和选择党之间“防火墙”的松动。她指出,基民盟主席默茨在舆论宣传上采取了右转的策略,试图夺回选择党抢走的选票,但这一策略也引发了争议和批评,同时,在地方组织层面,基民盟和选择党之间边界弱化的趋势越发显现。最后,她介绍了两个新成立的政党。她指出,这些新党的出现使得德国政党碎片化趋势加剧、政治形势更为复杂,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传统政党面临的挑战以及德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德国国内形势对中德关系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德关系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 

  会议最后,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认为本次会议成果颇丰,并简要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当前中德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主要来自德国内部政治博弈、经济依赖与合作模式的反思、新兴政党对欧洲政策的干扰以及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和经济的影响。机遇则包括双边政治对话与磋商、经贸与环保领域合作、科教文化交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他呼吁双方应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在各领域展现出大智慧和大手笔,以确保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并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最后,他指出,稳步推进中德关系任重道远。    

  撰稿:董鸿锦 

  校对:齐天骄 

  审核:赵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