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创新工程“百年变局下的欧洲转型研究”创新集群联合主办的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德国的“时代转折”,德国政治、外交、经济、科教、气候能源、社会形势与社会保障等多个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线上会场(1)
线上会场(2)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杨解朴主持,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工程“百年变局下的欧洲转型研究”创新集群首席研究员陈新先后致辞。
顾俊礼研究员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一年一度的德国形势研讨会已经成为德国研究学界以及中德合作中心的学术品牌。本次研讨会正值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以及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搭建这样一个便于学者们思想交流碰撞的学术平台十分必要。最后他预祝本次研讨会能取得累累硕果。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致辞
陈新副所长指出,始于2015年的“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迄今已有八年的历史。今年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组织形式上也采用了圆桌讨论的创新方式。他对研讨会受到的广泛关注表示荣幸,对欧洲所近年来在德国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介绍,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工程“百年变局下的欧洲转型研究”创新集群首席研究员陈新致辞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主持的学术沙龙,多位学者围绕“德国的‘时代转折’及其多重影响”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主持第一单元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郑春荣教授全面分析了德国“时代转折”提出的背景、表现、对欧盟和国际层面以及对中德和中欧关系的影响。他强调,德国的“时代转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落地实施。德国将促使自己的经济实力更多地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谋求在欧盟乃至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挥领导作用。即便如此,德国“贸易国家”属性并不会彻底改变,而是更加注重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同时把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并重考量,这对短期内中德(经贸)关系影响不大,但德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中长期负面影响有待观察。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郑春荣教授发言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对郑春荣教授的发言做出高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发言。他认为,德国的“时代转折”是一个酝酿了很长时间的概念。德国始终在北约与欧盟的框架下推行政治与外交政策,其并非欧盟内独一无二的领导角色,而是德、法在欧盟共同发挥领导作用。如今,德国推行的是“朔尔茨东方政策”,以反对阵营对抗、反对新冷战、德国不站队,支持经济全球化,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为特征。他强调,“朔尔茨东方政策”能使德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对德国、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对郑春荣教授与顾俊礼研究员的发言表示高度认可,并表示这场德国研究的盛会能让各位学者获益良多。同时他强调,要更加深入理解朔尔茨所提出的德国“时代转折”的含义。他认为,德国的“时代转折”是一种观念转变,其含义或许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是否意味着德国长期以来对俄政策的终结;其二,是否意味着德国长期专注于经济、科技发展而不重视军事、安全的路线的终结;其三,是否标志着欧洲后冷战时代的终结。他指出,“时代转折”对于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值得关注,“时代转折”所引发的政策变化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德国将如何调整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欧洲防务上如何处理德国以及欧盟与北约的关系,如何维持法德轴心,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发言
连玉如教授指出,在俄乌冲突后,2022年2月27日朔尔茨提出的“时代转折”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情绪化的一种反应,德国真正的“时代转折”早在2021年12月8日德国“交通灯”新政府上台后就已开始,体现在“交通灯”政府的执政联盟协议以及朔尔茨的政府声明中。同时她强调,对德国“时代转折”的解读应更多地集中到德国外交政策的转折上,德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国家,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其自身的变化对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乃至世界国际关系格局都会产生冲击。连教授建议从原则层次、意愿层次和操作层次对德国的“时代转折”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连玉如教授发言
熊炜教授指出,德国历史上曾多次使用“时代转折”的概念,如对两德统一的形容。此外,1995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讲话中使用“时代转折”一词,意指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德国的领导责任也要发生变化。朔尔茨之所以使用“时代转折”这一概念,是其认为德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地缘政治的回归。此次“时代转折”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将德国长期以来保持的政治地缘与经济地缘动态平衡予以放弃。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使德国外交的根本性偏好发生变化,这是理解德国“时代转折”的关键。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熊炜教授发言
伍慧萍教授认为,德国提出“时代转折”这一论断是“因变而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向刺激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强化了其地缘政治和制度竞争的意识。从中长期看,这一转变是渐进的过程,反映了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崛起的内生动力。朔尔茨在联邦议院的演讲意味着德国首次高调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强调了其建设军事强国的目标。目前,德国外交从注重务实转向强调一系列“战略”。德国“时代转折”所带来的政策变化会影响欧洲其他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欧洲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以及欧美关系新一轮的调整。德国将在欧洲和全球发挥更多的领导作用,但在北约与欧盟的框架制约下,德国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发言
随后会议进入第二单元,主题为“德国政治与外交”。该单元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吴江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胡春春副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贺之杲副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助理李超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卢晓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陈扬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杨解朴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黄萌萌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陆娇娇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陈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黄颖博士先后发言。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孟虹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对此单元的发言进行总结性点评,与会学者还就乌克兰危机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吴江教授主持第二单元
下午开始的第三单元以“德国经济科教与气候能源”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主任李以所副研究员主持。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朱宇方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别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秘书长胡琨副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代理所长赵柯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寇蔻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胡子南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露馨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郭婧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俞宙明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吴梦徽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傅聪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朱苗苗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外交教研室主任李文红教授先后发言。随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史世伟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主任李以所副研究员主持第三单元
最后,会议进入第四单元,主题为“社会形势与社会保障”。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孙恪勤研究员主持该单元。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于芳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玄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彭姝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齐天骄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龙荫瑶博士先后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张浚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彭姝祎研究员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在讨论环节后,会议顺利结束。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孙恪勤研究员主持第四单元
撰稿:董鸿锦
校对:齐天骄
审核: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