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危机与变革中的欧洲与世界”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2-09-27 15:10:13

    2011年9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危机与变革中的欧洲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近60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林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让·莫内终身特聘教授宋新宁在“中国与欧洲:战略耐心与战略共识”主题发言中提出中国与欧盟对于“战略伙伴关系”的界定仍未达成共同战略利益的认知,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与欧盟还需要双方通过各领域交流增进战略互信,将文化作为推进中欧关系的第三大支柱。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李晓驷则以“当前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为题,剖析了目前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中欧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让·莫内终身特聘教授戴炳然和让·莫内讲席教授陈志敏分别以“欧盟的未来走向”和“中欧关系中欧盟的议价能力”为题在其主旨发言中提出我国需在今后对欧盟及各成员国的关系发展上加强关注。中欧关系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双边关系的调整也已将近五年。在这次危机当中,面对挑战方面,中欧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次危机到底给中欧关系创造了怎样的机遇,以及现今中欧双方如何抓住机遇等问题都值得学界加以研究。南开大学副校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陈新研究员则将焦点放在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之上,从经济、政治和法律的视角分析了欧债危机的治理机制和欧洲自身的选择,并就中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提出了建议。德国波恩大学全球政治中心终身教授辜学武、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伍贻康研究员分别阐述了欧洲的实力类型和德国在欧洲问题中的核心作用。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中欧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深度交流,也有激烈交锋。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闫瑾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欧洲国家和欧洲一体化发展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如主权债务危机,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协调及独立能力有限等,但是,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在理念模式、议题设定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欧应加强双方战略互信,寻求战略共识,夯实中欧关系基础,推动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供稿:寇静娜)